5月21日,示范性软件学院二十周年建设成果交流大会在京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从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情况出发,共话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会议由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卢苇主持,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师生代表及合作企业代表240余人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指出,二十年来,示范性软件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制度之路,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到设备投入、奖学金设置、学生实习,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他希望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和软件学院能够团结起来,进一步凝练和总结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强调,示范性软件学院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行者,更是新工科的探路者。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案例,至今已累计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了数十万的专业人才,为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回顾了示范性软件学院创立的艰难历程及在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性举措。他希望在示范性软件学院未来的办学道路上,攻坚克难,再创佳绩。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阐述了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的背景和初心。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等经验可以应用于新工科的建设,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01年12月教育部与原国家计委批准35所高校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增至37所,2014年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秘书处设在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经过二十年改革与实践,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提出了“育人为本、能力为重、面向产业、走向世界”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人才培养新目标、课程设置新机制、师资队伍新结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产教深度融合、专业交叉融合、中外协同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途径,创建了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